14岁女孩蹲在场地中央双手攥紧国旗仰头看升旗时手都在抖,她把金牌挂在妈妈脖子上说这是生日礼物,十年后那本写满“还差一点”的日记快要写满了
休斯敦那场混双决赛,第三局1比7落后的时候,搭档的肩膀都僵了。她拍了拍王楚钦:“别慌,咱们一板一板打。”
后来连扳三局。技术统计显示她在关键分的主动上手率达到78%,但这些数字也许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那句“一板一板打”——听起来像是说给搭档听的,其实更像说给自己听。
杭州亚运会那次,决胜盘10比10的时候,她连续三次正手暴冲。最后一球的球速接近每秒28米。赛后她摸着球台说了句话:“这块台子见证过太多前辈夺冠,今天轮到我们了。”
这话说得挺平静的。
2014年南京的那个夏天,一个14岁的女孩蹲在场地中央,双手攥着国旗的一角。她仰头看着升旗,眼眶慢慢红了。后来教练说,那孩子当时手都在抖。
比赛结束后,她把金牌挂在妈妈脖子上。那天正好是妈妈的生日。日本媒体给她起了个外号,叫“小魔王”。但当时的孙颖莎,只是个会在升旗时手抖的普通女孩。
从那之后,这个姑娘好像总在球台边出现。有时候赢球,有时候输球,但她好像总记得些什么。
有些事情不在球台上发生。
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,她自己去了北川中学。一个叫小雨的女孩连续三次发球下网,哭着说“我学不会”。她蹲下来,握住那双小手:“我七岁刚学球时,把球台都打翻了。”
那天她教会了23个孩子发球。走之前,黑板上写着“莎莎姐姐我爱你”。这些字是歪的,但很认真。
东京那次输了混双之后,她在更衣室对着镜子练发球,练了两个小时。队友说她边练边喊“再来”,毛巾都能拧出水来。
第二天对阵伊藤美诚,首局1比8落后。但她突然改了发球策略,最后4比0赢了。有日本记者问她:“你怎么保持笑容?”
她说:“输的时候哭没用,赢的时候才配笑。”
这话听起来有点冷,但好像也挺真实。
2020年德国公开赛前,她手腕韧带撕裂。医生建议休战三个月,她却在训练馆加练脚步移动:“手不能动,脚还能练。”每天完成200次单脚跳、300次侧步移动。
带伤拿了冠军之后,她举着X光片说:“骨头裂了,但心没裂。”
2023年德班拿了世锦赛女单冠军。她把奖牌挂在奶奶脖子上,老人摸着奖牌说:“你爷爷要是活着,肯定得喝两盅。”
原来她爷爷是小学体育老师,曾经用竹竿和水泥台教她打球。赛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张全家福,配文是:“这块金牌有爷爷的份儿。”
照片里,已故的老人笑得很开心。
石家庄疫情那阵子,她捐了50万,还匿名买了3000份蔬菜包。社区工作人员看到收货人写“小太阳”才猜到是她。后来她在电话里说:“别宣传,我就想让老人们吃上热乎饭。”
但网友还是根据配送时间推断出了真相。话题阅读量涨到2.3亿,她自己倒是没说什么。
在清华演讲的时候,有学生问她怎么面对失败。她举起三根手指:“我输过三次世锦赛,但每次都在本子上写‘还差一点’,现在这本子快写满了。”
她还说,正手进攻像主动争取,反手防守像等待时机,但关键的是——永远保持重心。
听起来是在说乒乓球,但好像也不完全是。
巴黎奥运会封闭训练的时候,她在日记本上写满了技术分析,却在空白页画了23只小猫。教练说她每天训练完都去喂猫,说“动物不会骗你”。
后来她在奥运会拿了混双和女团金牌,女单银牌。
杭州亚运会有个画面:球童蹲着捡球,她走过去单膝跪地,平视着把球递过去,还摸了摸孩子的头。这个瞬间被拍下来,冲上了热搜。
她后来说:“我小时候也当过球童,知道那份辛苦。”
在正定中学示范扣杀的时候,球拍胶皮突然脱落。她笑着捡起胶皮说:“看来它也想和同学们击掌。”然后用光板完成了表演赛,现场2000名学生齐声高呼“莎莎加油”。
那之后,学校的乒乓球选修课报名人数涨了三倍。
球台上的那个姑娘,今年24岁了。她还在打球,还在赢球,偶尔也输球。
她好像没变,又好像一直在变。但有些东西,大概一直都在那里——关于球台,关于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坚持,关于升旗时攥紧的国旗一角,关于那本快要写满的日记。
那些东西,也许不需要说得太满。
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