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的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是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他担任参知政事(朝堂二把手相当于副宰相)时,写给宋仁宗的一份改革纲领。这份奏疏的背景是北宋当时内外交困——对外,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,边境战事频繁;对内,官僚体系臃肿腐败,百姓赋税沉重,土地兼并严重,社会矛盾尖锐。宋仁宗面对这样的局面,迫切希望改革,于是提拔了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等一批有能力的官员,并下诏要求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。范仲淹在接到诏书后,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和对时局的观察,写成了这份影响深远的奏疏。
这份奏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范仲淹引用《易经》的一句话概括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他认为,任何一个朝代运行久了,制度必然出现弊端,如果不及时改革,最终会导致祸乱。北宋建国八十多年,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,但如今官场腐败、军队疲弱、财政吃紧、民生困苦,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。范仲淹提出的十项改革措施,既有对官员选拔和考核的调整,也有对农业、军事、司法等领域的整顿,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痛点。
首先,最引人注目的是“明黜陟”和“抑侥幸”这两条,直指北宋官场的两大顽疾。所谓“明黜陟”,就是改革官员的晋升制度。当时宋朝的官员无论政绩好坏,文官三年、武官五年就能自动升迁,这种“磨勘法”导致官员们混日子成风。范仲淹举了个例子:如果一个官员想办实事,比如治理一个县或整顿某个部门,反而会被同僚排挤,说他“多事”;而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却能躺着升官,甚至“坐至卿监丞郎”(混到中央高官)。他建议,今后官员升迁必须看实际政绩,有重大功劳的破格提拔,没贡献的只能原地踏步,甚至淘汰老弱病残的庸官。这样一来,官员们才会真正用心做事,而不是熬资历。
“抑侥幸”则是针对北宋泛滥的“恩荫”制度。所谓恩荫,就是高官子弟不用考试就能直接当官,甚至婴儿都能挂个官职。范仲淹痛批这种现象:一个官员任职二十年,家族里靠关系当官的能有二十多人,导致朝廷“冗官”成灾,财政负担沉重,真正有才的寒门子弟反而没机会。他提出,今后高官只有在国家大典时才能推荐一个儿子当官,其他时间一律禁止。这样一来,既减少了冗官,也能让官员子弟“知艰难”,而不是躺在父辈功劳簿上混日子。不过,这一条后来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,甚至有人质问范仲淹:“你一笔勾掉别人的官职,知道他们全家都在哭吗?”范仲淹的回答成了千古名言:“一家哭,何如一路哭耶!”。
接下来是“精贡举”,改革科举制度。北宋科举偏重诗赋和死记硬背的“墨义”,导致选拔的官员空有文采却不懂实务。范仲淹主张考试内容以策论和经义为主,先考察品德,再看才学。他认为,这样选出来的人才能“正教化之本”,真正解决实际问题。这一改革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科举调整奠定了基础。
“择长官”和“均公田”则是针对地方吏治。北宋地方官素质参差不齐,许多人靠关系上位,到任后只顾搜刮民脂民膏。范仲淹建议严格选拔转运使、州县官等地方要职,确保他们有能力且廉洁。同时,给地方官分配足够的“职田”(作为俸禄补充的田地),让他们生活有保障,减少贪污的借口。比如他提到,许多官员因为职田不足,不得不“刻剥”百姓,这就像“渴马守水”,很难指望他们不伸手,跟现在的高薪养廉差不多的意思。
在民生方面,“厚农桑”和“减徭役”直接关系到百姓生计。范仲淹建议每年春季由地方官组织兴修水利,开河渠、筑堤坝,预防水旱灾害;同时合并州县,减少官府衙役的数量,让农民有更多时间耕种。这些措施看似朴实,却是从根子上缓解社会矛盾的关键。例如,当时农民被频繁征发劳役,导致田地荒废,范仲淹的提议让部分人得以返乡务农,所谓“人自耕作,可期富庶”。
军事上,“修武备”主张恢复唐朝的府兵制,在京师招募五万民兵,平时务农,战时训练,既能增强国防,又节省军费。不过这一条因为触及北宋“重文轻武”的传统,遭到朝中大臣一致反对,最终未能实施。而“覃恩信”和“重命令”则是针对朝廷政令的威信问题。范仲淹发现,皇帝颁布的赦免赋税等惠民政策,到了地方常被官员阳奉阴违;同时法令朝令夕改,导致百姓无所适从。他要求严格执法,确保政策落实,法令出台前必须慎重,出台后不得随意更改。
这十项措施中,除了“厚农桑”属于经济政策,其余九条都涉及政治和官僚体系的改革,可见范仲淹认为“内忧”才是问题的核心。他在奏疏中反复强调,官场腐败会导致“小人得志”“王者失权”,最终动摇国家根本。而改革的关键在于“端本清源”,从制度上扭转风气,而非修修补补。
然而,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庆历新政”仅持续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。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限制恩荫让官僚集团子弟断了仕途;严格考核让庸官们无处藏身;打击贪污更让许多官员怀恨在心。反对派抓住一切机会攻击范仲淹,甚至诬陷他结党营私。比如欧阳修为了辩护,写了著名的《朋党论》,提出“君子有党”的观点,结果反而坐实了“结党”的罪名,让宋仁宗心生猜忌。加上西夏战事缓和后,仁宗改革的决心动摇,最终范仲淹被调离中央,新政措施大多废止。
尽管如此,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的历史意义依然深远。它不仅是北宋第一次大规模改革的蓝图,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。范仲淹在奏疏中展现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责任感,以及直面既得利益集团的勇气,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。而新政的失败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专制皇权下,改革若不能获得皇帝坚定不移的支持,再完美的方案也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。
关于“十事奏”,网上很多版本,很多都不对或者不全面,只要有一个人弄错了,抄他的人全跟着抄错了。有兴趣看原文的话,可以去看看明代杨士奇和黄淮编的《历代名臣奏议》,这个是当时的两名编者奉永乐朱棣诏所编,他们肯定不敢乱编。文言文挺优美的,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原文,言简意赅。
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