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用于祭祀大地的礼器,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尤以良渚文化时期最为鼎盛。作为“六器”之一,黄琮在《周礼》中被明确记载为“以黄琮礼地”,象征着对土地的崇拜与沟通天地的宗教意义。以下从形制特征、历史演变、文化内涵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:
一、形制与象征意义
图片
1. 外方内圆的独特造型
黄琮的基本形制为外方内圆的柱状空心玉器,外壁常分节,四角凸起,中央有贯通圆孔。这种设计融合了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,外方象征大地之形(属阴),内圆象征天穹(属阳),体现“外阴内阳”的哲学思想。东汉郑玄注《周礼》时提到“外八方象地之行,中虚圆以应无穷”,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天地沟通媒介的功能。
2. 纹饰与图腾意义
早期素面:薛家岗文化时期的黄琮(约公元前6000年)多为素面无纹,仅四角有竖直凹槽,可能与母系氏族的巫术仪式相关。
神徽纹的繁盛:良渚文化中晚期(约5300-4200年前),黄琮表面常雕刻“神徽纹”,即神人骑兽的复合纹样。这种纹饰被认为是氏族图腾的象征,兼具宗教与权力标志功能。例如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“玉琮王”(高8.8厘米),四面直槽雕刻8组完整神徽,四角则简化成抽象兽面纹,工艺精湛。
二、历史演变
1. 起源与发展
薛家岗文化:最早的黄琮雏形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(约5100年前),造型矮小(高2厘米),无纹饰,可能是母系氏族祭祀用具。
良渚文化鼎盛:良渚时期的黄琮体量增大,纹饰繁复,玉料多采用透闪石或阳起石,因工艺高超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。
商周至汉代的衰落:青铜礼器兴起后,黄琮的宗教功能减弱。商周时期纹饰简化(如弦纹、蝉纹),汉代甚至被改造为实用器(如江苏涟水汉墓中的鎏金银盖玉琮被用作熏炉)。
2. 地域分布
除良渚文化外,黄琮在广东石峡文化、山西陶寺文化、齐家文化中亦有发现。齐家文化玉琮受良渚影响,但工艺粗犷,可能与族群迁徙有关。
三、文化内涵
1. 母系氏族与女性象征
黄琮的外方内圆造型在母系氏族时期被解释为“女主外男在内”的社会结构象征,其作为“瑞玉”常由贵族女性持有,体现女性地位。
2. 祭祀与权力符号
黄琮不仅是祭地礼器,还与玉钺(军权象征)等共出,表明其兼具神权与世俗权力意义。良渚墓葬中,玉琮多置于墓主腰部或身侧,象征墓主生前的宗教与政治权威。
3. 哲学与宇宙观
《周易》中“内阳外阴”“天地交泰”的理念与黄琮造型呼应,表达先民对阴阳和谐、风调雨顺的祈愿。
四、现代价值与传承
1. 考古与博物馆收藏
浙江省博物馆藏良渚“玉琮王”被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,其19节高琮(高49.2厘米)是目前已知最高者。大英博物馆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亦藏有重要黄琮。
2. 文化符号的现代应用
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以“苍璧礼天,黄琮礼地”为灵感,将玉琮造型融入奖牌,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。
3. 收藏市场
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因稀缺性与文化价值,屡创拍卖高价。例如201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,一件三层玉琮以3130万港元成交。
五、争议与学术探讨
1. 名称与功能考辨
东汉至清代对“琮”的具体形制存在争议,直至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通过实物考证才统一名称。
学界对良渚玉琮用途仍有分歧,包括“地母女阴说”“图腾柱说”等,但普遍认可其与原始宗教的关联。
2. 赝品问题
高古玉市场中良渚黄琮仿品泛滥,需通过玉质(如钙化渐变、绺裂老旧)、工艺(管钻痕迹)等特征鉴别。
黄琮不仅是史前玉器工艺的巅峰之作,更是中华文明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物质载体。其从新石器时代的神秘礼器,到现代文化符号的演变,见证了中国玉文化绵延五千年的生命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