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诺克这项运动,究竟是在奖励天道酬勤,还是在跪拜绝对天赋?这个问题,恐怕没有人比马克·塞尔比更有资格回答。当他坐在场下,看着那个男人再一次用匪夷所思的方式统治球台时,他那张以坚韧和冷静著称的脸上,流露出的或许不是沮丧,而是一种近乎于认命的无奈。因为他知道,当罗尼·奥沙利文决定不当“球员”,而要当“神”的时候,整个台坛的秩序都将被暂时改写。
故事要从2016年的威尔士公开赛讲起,那是一个属于“塞大师”的时代。连续六年,世界第一的宝座稳如泰山,他用教科书般的防守、滴水不漏的战术和钢铁般的意志,构筑起了一座让所有对手都感到窒息的堡垒。他是勤奋的代名词,是台坛的终极劳模,几乎从不错过任何一站比赛,用积分的铁蹄碾压着整个职业圈。可偏偏,他这套足以征服世界的打法,在一个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。那个人,就是奥沙利文,一个只对大型赛事感兴趣,甚至有些“懒散”的天才。
比赛的某一局,场面陷入了僵持。奥沙利文的一次走位略有瑕疵,台面上只剩一颗红球可以连接,但角度极大,且紧贴着库边。按照斯诺克的“人间法则”,这几乎是一个百分之九十的防守选择。任何一个理智的职业球员,都会选择轻轻一推,把难题重新抛给对手,继续在泥潭里缠斗。这正是塞尔比最熟悉、也最擅长的节奏。
然而,奥沙利文的选择,是对“人间法则”最彻底的蔑视。只见他俯身,瞄准,然后用一种近乎羞辱对手的方式,发力爆杆,绿球像一颗出膛的炮弹,精准地撞入袋口。整个球场瞬间安静,连空气都凝固了。塞尔比坐在椅子上,下意识地摸了摸下巴,他预感到了,那个熟悉的“火箭”,那个不讲任何道理的魔鬼,又回来了。这一杆,打进的不仅仅是一颗球,更是击碎塞尔比心理防线的第一声战鼓。
紧接着,是第二声。又是一杆让解说都失语的极限远台,红球在划过漫长的对角线后应声落袋。塞尔比紧锁的眉头,几乎能拧出水来。他太清楚了,当奥沙利文开始用这种方式连续得分时,比赛的性质就已经变了。它不再是一场竞技,而是一场单方面的艺术展览,而自己,只是那个被迫坐在第一排、最近距离欣赏的观众。
真正杀死比赛悬念的,是那记足以载入史册的K球。在一次简单的击打黑球后,白球仿佛被预设了程序,以一个刁钻的角度,不偏不倚地撞向了还粘连在一起的红球堆。瞬间,红球如天女散花般散开,均匀地分布在球台的各个角落,每一颗似乎都在向奥沙利文招手,邀请他来享用这场盛宴。如果说之前的两杆远台是暴力的宣言,那么这一杆K球,就是神谕的降临。它宣告着,这场对决的游戏规则,已经由奥沙利文一人接管。
塞尔比彻底坐不住了。他那引以为傲的稳定和坚韧,在对手这种蛮横的天赋面前,仿佛成了一个笑话。他最大的优点是“稳”,这让他能赢下99%的比赛;可他最大的缺点,恰恰也是这个“稳”字,这让他面对那1%的“神迹”时,毫无还手之力。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,这或许就是勤奋者在天才面前永恒的悲剧。他可以在战术和心理层面与任何人周旋,但他无法对抗那种与生俱来的、超越技战术范畴的球感和想象力。
接下来的时间,完全变成了奥沙利文的个人表演。他上手前,敢打敢拼,果断得像个莽夫;可一旦上手,他又细腻得像个绣娘,抽丝剥茧般地清理着台面。那种闲庭信步的姿态,那种人杆合一的流畅,让斯诺克这项本该充满紧张与算计的运动,变得像一场华丽的芭蕾。观众们之所以痴迷于他,不就是因为他将这项运动的魅力,从“如何赢”,提升到了“可以多美地赢”的境界吗?
当最后一颗彩球落袋,比分定格在5:1,这个悬殊的结果对塞尔比而言,几乎是一种公开处刑。他输掉的不是一场比赛,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信念。他用六年时间证明了勤奋可以达到世界之巅,而奥沙利文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告诉他,天赋,可以站在世界之巅的更高处。很多时候,机会不是等来的,而是像奥沙利文那样,“拼”出来的,甚至是“疯”出来的。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球风,或许永远不会让他成为积分榜上最稳定的王者,但却足以让他成为无数球迷心中,唯一的那个神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