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经典,是无法被任何东西替代的。就像1986年版本的《西游记》,尽管当时的特效效果简直让人忍俊不禁,差点因为过于粗糙而被领导砍掉,但这部剧一经播出,收视率居高不下,达到了89.4%。几乎每个家庭都为之停下手中的事情,街头巷尾都在讨论,重播次数更是突破3000次。即使是一些文艺圈的老前辈们,也纷纷追剧,尽管他们忍不住吐槽那些用“一口钟”做道具的穿帮镜头,但大众依然喜欢那种原汁原味的《西游记》味道,简直无法抗拒。
如今,娱乐圈的“小鲜肉”们拍戏大都依赖替身,还能拿到天价片酬。然而,回头看看当年那些为了拍这25集、耗费六年时间的老艺术家们,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做“用命换经典”。他们为了这部剧拼尽全力,甚至拍摄时冻得嘴唇发紫,不惜一切代价。才知道,真正的经典是需要用心去“打磨”的。
展开剩余87%然而,正是这部让人瞩目的经典,杨洁导演却心痛不已。她在一次采访中曾坦言:“《西游记》是自己这一生中最痛苦的结局……”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呢?因为《西游记》的拍摄过程中,经历了她无法忘却的种种曲折与心酸。
杨洁导演曾表示,拍完《西游记》后,她的心情就像是亲手养大的孩子被拐走了一样。当年,为了拍摄实景,她带领剧组翻越雪山、穿越火焰山,甚至把摄像机绑在自行车上,追拍孙悟空翻筋斗的镜头。吊威亚的绳子磨破了演员的皮肤,为了省钱,剧组的演员们只能啃着硬馒头,不断奔波在全国各地。虽然《西游记》大火之后,她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。台里的高层急于借着这股热潮赚钱,背着杨导把剧组演员送去新加坡商演,甚至直接用金箍棒赚取金钱,杨洁愤怒地称这些人是“戏曲界的土匪”。更令她心碎的是,央视领导认为特效过于土气,强行找来了一个香港团队,改变了经典的配乐。杨洁愤怒到甚至在机房摔了茶杯。
这些年里,她为艺术坚守,得罪了不少人。拍摄续集时,甚至连自己亲手捧红的六小龄童也敢与她对着干,要求增加戏份。原本该归属于她的版权费,也被所谓的“集体创作”掩盖了。晚年时,每当看到满大街的《西游记》手游和电影海报,她却连个署名权都要为了争取而打官司。
最让杨洁心凉的,是曾经同甘共苦的师徒四人逐渐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有人忘记了初心,沉迷捞金;有人把自己的角色视作私有财产。当年在九寨沟一起为了拍戏冻得抱成一团取暖的情谊,也在名利场的利益诱惑面前渐行渐远。
1982年的中国电视剧产业,还像一张白纸。那时,杨洁接下拍摄《西游记》的任务时,央视只给了300万的预算。这笔钱对于如今的制作成本来说,只是个零头,但在当时,却需要支撑起25集的宏大魔幻剧作。剧组的资金捉襟见肘,主演六小龄童拍摄六年拿到的片酬仅有2000元,平均每天不到一块钱。白龙马的演员王伯昭收取了1500元的“天价片酬”,结果剧组还求着他不要把这个价格外泄。
虽然资金严重不足,但杨洁的野心却非同凡响,她想要拍出天宫云霞缭绕、龙宫波光粼粼的场景,还要让孙悟空腾云驾雾。然而现实却是,剧组连一台像样的摄像机都没有,特效几乎是零。于是,杨洁坚定地说:“拍不了就自己造!”
而拍摄龙宫的难题成为了最大的一道关卡。80年代没有水下摄影技术,演员也无法潜水表演。美工组绞尽脑汁,最终决定用食堂里的一只大鱼缸代替。于是,他们搭建了简陋的龙宫内景,挂上深蓝色的幕布,再用气泵吹出气泡,点上闪烁的灯光,鱼缸前几根塑料水草随着气泡的升起,打出的效果竟然让人一时看不出破绽,观众以为那真的是水下拍摄。
而天宫的“云”,则是剧组将干冰铺在地面,用鼓风机一吹,白雾缭绕,凌霄宝殿瞬间仙气十足。孙悟空的“飞行”,其实是通过滑板实现的,六小龄童站在滑板上,工作人员拉着绳子往前拽,镜头一晃,简直像腾云驾雾。
最惊险的戏份当属红孩儿喷火的那场戏,六小龄童穿上了涂满阻燃剂的戏服,工作人员直接浇上汽油点燃。火苗瞬间蹿起两米高,六小龄童咬牙忍着完成了拍摄,拍完后,他的头发焦了一大片,差点因烟雾窒息。拍摄蟒蛇精的场景时,剧组借来了一条活蟒蛇,六小龄童被吓得腿软,但为了完成任务,他依然勇敢上阵:“它吐信子的镜头,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演技巅峰!”
随着拍摄进度的推进,300万的预算早已用尽。杨洁焦急地眼泪直流,最后只能靠制片主任李鸿昌从铁道部借来300万救急。为了省钱,剧组成员都兼职,摄像师也做小妖,沙僧的演员一人演了十多个角色,包括太上老君、西海龙王等。
剧组的伙食条件极其艰苦。演员们住不起宾馆,夏天只能挤在农家院里,吃饭则靠当地老乡接济。猪八戒的肚子看起来那么大,并非特效,而是马德华饿得只得猛吃馒头撑出来的:“那时我看到馒头,比看到蟠桃还亲!”
直到1998年,央视终于拨款1500万,让杨洁补拍了《西游记续集》。但观众仍然最喜爱的,依旧是那25集里的五毛特效。为什么?因为,正是这些简陋的特效背后,蕴藏着最真诚的创作精神,比烧钱更动人。
当年,剧组奔走全国26个省份取景,甚至在九寨沟的瀑布边拍摄时,师徒四人差点被急流冲走;在张家界的悬崖边,杨洁自己差点坠崖。正是这些坚持,让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付出的心血。观众看到的,已经不再是特效,而是一群人满怀孤勇,用鱼缸当龙宫,用干冰演仙境,用肉体顶着火焰。
反观2012年张纪中版《西游记》,砸了1.5亿的特效费,却依然遭到批评,认为“天宫像PPT背景”。张纪中无奈地表示:“钱少是原罪,我们的特效一秒钟才花几块钱,怎么和好莱坞比?”
如今再回头看1986年版的《西游记》,龙宫里的鱼缸早已暴露,红孩儿喷火的镜头明显是汽油点燃的,但观众依旧百看不厌。因为这部剧的魅力,永远不在技术上,而是在绝境中的创造力。
晚年的杨洁从不再观看自己的作品:“每看一次,我就想起那些没能完成的遗憾。”但她不知道,正是这些“穷出来的智慧”,让《西游记》成为了中国影视史上最昂贵的教材,它教给我们:真诚,才是最好的特效。
发布于:山东省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