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本文为AI翻译,仅供参考
《乐毅论》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(字泰初)撰写的一篇文章,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。王羲之曾抄写这篇文章,共四十四行,小楷。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。现存世刻本有多种,以《秘阁本》和《越州石氏本》最佳。
《乐毅论》
夏侯泰初
【原文】
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、即墨为劣,是以叙而论之。
【译文】
世上的人大多认为乐毅当时不能及时攻克莒城和即墨城是他的失误,因此我就来论述一下这件事。
【原文】
夫求古贤之意,宜以大者远者先之,必迂廻而难通,然后已焉可也,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,而多劣之。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,观乐生遗燕惠王书,其殆庶乎机,合乎道以终始者与,其喻昭王曰:伊尹放太甲而不疑,太甲受放而不怨,是存大业于至公,而以天下为心者也,夫欲极道之量,务以天下为心者,必致其主於盛隆,合其趣於先王,苟君臣同符,斯大业定矣。
【译文】
探究古代贤人的意图,应该先从大的方面和长远的方面去考虑,如果实在是曲折绕远难以理解,然后才放弃探究是可以的。如今对于乐毅的志趣,或许还没有完全了解,却大多认为他做得不好。这使得前代贤人的意旨被后世误解,不也是很可惜的事吗?看乐毅留给燕惠王的书信,他大概是很懂得时机,能做到始终符合道义的人吧。他在书信中给燕昭王打比方说:伊尹放逐太甲却不被怀疑,太甲被放逐却不怨恨,这是因为他们把成就大业放在最公正的立场上,并且是胸怀天下的人。那些想要尽最大可能践行道义、一心以天下为念的人,必定会使自己的君主达到强盛兴隆的境地,使君主的志趣与先王相契合。如果君臣之间心意一致,那么大业就可以确定下来了。
【原文】
于斯时也,乐生之志,千载一遇也,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,岂其局迹当时,止於兼并而已哉,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,强燕而废道,又非乐生之所求也。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,不求小成,斯意兼天下者也。
【译文】
在那个时候,乐毅的志向,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时机,他也将要施行千年难得一遇的隆盛之道,难道他会局限于当时的形势,仅仅满足于兼并齐国而已吗?兼并(这种事)并不是乐毅所看重的,使燕国强大却放弃道义,也不是乐毅所追求的。不看重不正当的获得,那么心里就不会只想着眼前的小事;不追求小的成就,这种心意就是想要兼并天下的人的心意。
【原文】
则举齐之事,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,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,此兵不兴于为利矣。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,此仁心著於遐迩矣,举国不谋其功,除暴不以威力,此至德令於天下矣;迈全德以率列国,则几於汤武之事矣,乐生方恢大纲,以纵二城,牧民明信,以待其弊,使即墨莒人,顾仇其上,愿释干戈,赖我犹亲,
【译文】
那么乐毅攻打齐国这件事,就是他运用时机来震动天下的举动。讨伐齐国来彰显燕昭王的道义,这样用兵就不是为了谋取私利。包围城池却不伤害百姓,这种仁爱之心远近闻名。整个国家都不谋求个人的功劳,铲除暴虐不依靠武力,这种高尚的品德让天下人都知道。践行完美的品德来统率各个诸侯国,就接近商汤和周武王的事业了。乐毅当时正打算施展宏大的策略,故意放开莒城和即墨这两座城,治理百姓、树立诚信,等待齐国出现疲敝的局面,使得即墨和莒城的人,回头怨恨他们的君主,愿意放下武器,仰赖乐毅就如同亲人一样。
【原文】
善守之智,无所之施,然则求仁得仁,即墨大夫之义也,任穷则从,微子适周之道也,开弥广之路,以待田单之徒,长容善之风,以申齐士之志。使夫忠者遂节,通者义著,昭之东海,属之华裔。我泽如春,下应如草,道光宇宙,贤者托心,邻国倾慕,四海延颈,思戴燕主,仰望风声,二城必从,则王业隆矣,
【译文】
(即便城中人)有善于防守的智谋,也无处施展。这样一来,追求仁义就得到了仁义,这符合即墨大夫的道义;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就顺从,这符合微子投奔周朝的做法。乐毅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,来等待田单这类人;倡导宽容善良的风气,来伸张齐国贤士的志向。使得忠诚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节操,通达事理的人能够彰显自己的道义,让这些声名传播到东海之滨,连华夏之外的人也知晓。燕国的恩泽如同春天(般温暖),百姓的响应如同青草(般迅速),道德的光辉照耀宇宙,贤能的人愿意托付真心,邻国的人都倾慕不已,天下的人都伸长脖子,想要拥戴燕昭王,仰慕燕国的好名声,那么这两座城必然会顺从,这样王业就兴盛了。
【原文】
虽淹留於两邑,乃致速於天下,不幸之变,世所不图,败於垂成,时运固然,若乃逼之以威,劫之以兵,则攻取之事,求欲速之功,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,侈杀伤之残,示四国之人,是纵暴易乱,贪以成私,邻国望之,其犹犲虎。既大堕称兵之义,而丧济弱之仁,亏齐士之节,废廉善之风,掩宏通之度,弃王德之隆,虽二城几于可拔,覇王之事,逝其远矣。
【译文】
虽然在这两座城滞留了一段时间,却能更快地使天下归服。不幸的变故,是世人所没有预料到的,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,这是时运本该如此。如果用威严逼迫他们,用武力威胁他们,那么采取强攻的办法,追求迅速成功,会让燕国和齐国的士兵在这两座城之间流血牺牲,夸大杀伤的残酷性,展示给天下四方的人看,这是放纵暴虐、制造祸乱,贪图私利来成就个人的欲望,邻国的人看待燕国,就如同看待豺狼老虎一样。这样既大大违背了用兵的道义,又丧失了救助弱小的仁爱之心,损害了齐国贤士的气节,废弃了廉洁善良的风气,掩盖了宏大通达的气度,抛弃了君王品德的隆盛,即使这两座城几乎可以攻克,但是成就霸王之业的目标,就离得很远了。
【原文】
然则燕虽兼齐,其与世主,何以殊哉?其与邻敌,何以相倾?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?顾城拔而业乖,岂不知不速之致变(哉),顾业乖与变同,由是言之,乐生之不屠二城,其亦未可量也。
【译文】
那么,燕国即使兼并了齐国,它与当时的其他君主又有什么不同呢?它与邻国相比,又凭借什么去压倒对方呢?乐毅难道不知道迅速攻克这两座城的办法吗?只是考虑到即便攻下了城但王业却会受到损害。难道他不知道不迅速攻城会导致变故吗?只是考虑到王业受损和变故是一样的结果。由此说来,乐毅不强行攻打这两座城,其中的深意也是不可估量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九五配资-正规配资排名-配资哪家好-杭州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